据《华尔街日报》报道,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虽然不断上升,但已经能够通过高端业务抵消部分损失。
报道称,连接美国旧金山和奥克兰的海湾大桥(Bay Bridge)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。这座大桥的艺术灯光设施是由距离上海不远的英飞特电子(Inventronics Inc.)生产。
英飞特电子是中国向生产更高端产品转型的一个例证。这些高端产品为中国的出口增长提供了动力。根据《华尔街日报》对中国、欧盟和美国贸易数据的分析,中国一直在增加多种行业的出口,包括电脑、汽车配件、高科技照明和光导手术器械等。
汇丰控股的经济学家估计,去年,中国在全球出口中占据的份额上升到了11%,相比之下,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比例为9%,2000年为5%左右。荷兰经济政策分析局的数据显示,去年中国出口额增长了8%,而在此期间,全球贸易仅增长了1.6%。
苏格兰皇家银行的经济学家高路易(Louis Kuijs)说,2008年以来,中国电子和通讯设备生产等更高价值产业的就业人数大幅增长,如今已经超过了纺织、服装和皮革制造行业的就业人数。
高科技产品的价值更高,而且与服装市场相比规模更大。过去两年,中国对美国的高科技电子产品、汽车配件和光学设备的出口额增长了24%,达到1,290亿美元,而服装和鞋类的出口额仅增长了5%,为470亿美元。根据美国政府的一份分析报告,这导致去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增加了200亿美元,达到创纪录的3,150亿美元。
由於一部分「中国制造」的产品使用的零件和设计来自其他国家,这些贸易数据并不精确。例如,英飞特电子的LED驱动器的芯片来自美国。
不过,根据世界贸易组织(WTO)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(OECD)的数据,中国的出口产品正越来越多地使用本国生产的材料。根据可以得到的最新数据,2009年,中国出口价值的28%来自外国生产商。2005年的这一数字是36%。
熟练工人、庞大的国内市场和数量众多的供应商已成为制造商考虑的重要因素,工资上涨或币值走强都无法在短期内将这些因素「扼杀」。货币升值会让出口商品在海外的成本竞争力减弱。中国的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意味着,如果成本上涨使出口不那麽有利可图,生产商还可在中国本土市场上售出更多产品。